当前中国IPv6进入引领发展期
从我国IPv6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技术储备期(1999年~2007年)
从全球来看,我国IPv6发展起步很早,对IPv6的研究早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全球IPv6发展的第一梯队。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这可视为我国IPv6全面发展的里程碑。
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IPv6的早期发展。
2.产业突破期(2008年~2017年)
2008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实施了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2012年,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委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产业化和规模商用专项。这个阶段全球IPv6发展尚不活跃,我国IPv6水平仍处于世界前列,但未进入实质应用阶段。
但从2016年开始,全球IPv6规模部署开始发力,但我国IPv6的发展不进则退。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IPv6规模部署水平严重落后,在全球排名处于第71位。
3.规模应用期(2017年底~2020年)
2017年,两办发布《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国全面进入IPv6发展快车道。2019年起,《行动计划》进入第二发展阶段,我国IPv6发展取得实质进展,重新回到世界前列。
4.引领发展期(2021年~)
2021年起,《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结束,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我国实现三个“全球第一”目标,引领下一代网络发展。
业界在2017年时将我国IPv6发展形容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分析其原因,有网络的原因,也有应用的原因。
在网络方面,主因在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落入“NAT陷阱”难以自拔。面对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相关领域的设备研发、网络部署大量采用NAT技术。
在应用方面,互联网应用企业出于短期利益的驱使,缺乏迁移动力,基本不支持IPv6。就这样网络与应用各自为战,互相观望,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互相等待中,未形成网络与应用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底,两办发布《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提出加快IPv6规模部署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今年7月,经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意,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的重点方向。
综合来看,我国IPv6规模部署的思路是:以应用为突破口,带动基础设施、终端的协同贯通、创新发展。